在湖北经济学院
有这样一群人
他们,在党已满50年
他们,为经院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
他们,听党话,跟党走
他们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......
在建党100周年之际
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在党故事
一起学习他们的党员精神!
1933年出生的王昌稳今年已是88岁高龄,依旧精神矍铄,讲述起同党组织走过的历程时双目熠熠生辉。即使过去了近五十年,他仍然记得自己是1956年10月入党,彼时王昌稳在湖北省百货公司从事财会工作,随后调到武昌贸易学校工作。1986年,学校升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;1994年他以商专校长身份退休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是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。
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,王昌稳也在细细回忆他在党组织经历的岁月。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最重要的是做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,永不叛党。”
参加土改坚持“三同”
临危受命“保护武汉”
20世纪50年代初,中国发展条件受限、条件艰苦的情况下,他仍然坚持拥护党的运动。从黄冈团风到罗田,没有交通工具,地方通讯不便,他便背着行李步行80里路,晚上用草垫底打地铺,耗用一天才到达。
1951年,王昌稳在公安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,坚持“三同”——与最贫穷的贫下中农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生活在一起,与人民建立感情。然而贫下中农生活艰苦程度,几乎与乞丐相近。王昌稳说,要达到“三同”这一要求,就必须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脏。在公安县的半年革命中,他加入了共青团。
1954年7月,他从中南商业干校财会专修班毕业回到原单位后,正巧赶上五十年一遇的暴雨,洪水泛滥,武汉周围被淹,当时盛行一句“保卫大武汉”的口号。王昌稳被派往了最危险的闸口,随时都有溃口的危险。
“防备物资欠缺,只能人为牵拉铁丝,用扁担挑着土来加固铁丝来阻挡洪水。我就这样连续工作三天三夜,期间不休息,到后来吃饭时都会不经意睡着。”王昌稳笑着说道,仿佛当初的辛苦都是平常。
直到第四天,水势才渐渐减弱,情况逐渐稳定下来,“我们每个人发两个麻袋,垫一个、盖一个,就这样睡在地上,那一觉睡得真香!”王昌稳脸上浮现笑意。
服从党的调配
全心全意服务
“共产党员就像一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”彼时尚未入党的他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他介绍,当时流行一句口号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。正是因为能在最艰难的情况下能够适应环境、胜任工作、完成任务,他被评为了省直机关的防汛三等模范。1956年,离开原单位(湖北省百货公司)时,单位及时介绍王昌稳入党。
“作为党员,就要服从党的调配,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”自1956年调入学校后,他主要从事财会教学工作,曾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,教授会计课程。王昌稳教学严格、特色鲜明,在校外实习基地联系武汉各大商场供学生实习,积累经验;在校内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,让学生了解真实企业会计操作过程。
在1973年复校后,他除行政工作外,同时承担干训教学,讲述有关财务指标分析、如何阅读会计报表相关内容,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各县的商业局长。此外,他开设县财办主任培训班、烟草公司经理培训班,并多次主编、参编原商业部系统财会教材,还主编《全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会专业教学计划》、《商业会计基础》教学大纲、《商业常用计算公示》、《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基础》等教材和专著,并均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。撰著《零售企业的柜组核算必须实行三个结合》、《浅谈商业经济效益》、《我国暂时出现的部分商品过剩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》等论文均由中央和省级刊物发表;1993年主持参加《会计过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》,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。直到1994年4月退休,王昌稳教龄长达38年,工龄43年。
“现在回头看看,自己还有许多做的不够的地方,但是作为共产党员,还是能够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真正做到不怕苦、不怕累。”
赋闲在家仍心系国家
素质教育需全面发展
在1921年第一次党代会时,只有13人出席,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,如今超过9190万党员,王昌稳感慨于党的蓬勃发展,并坚信:“如果说每个共产党人都能做到树牢‘四个意识’,坚定‘四个自信’,坚决做到‘两个维护’,那我们的党可以说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我们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”
每天看3小时新闻、阅读3份报纸是王昌稳的日常“功课”。虽已退休,王昌稳依旧关注国家教育事业。
对于教育,他也有自己的主张:“一要加强思想教育,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以德树人。”在他看来,“学霸”不算一个褒义词,涵盖不全面,仅指学习超群的一类人。因此,要以德树人,重视思想教育。“二要加强管理。解放军之所以战斗力强,就是因为严格的军事化管理,学校层次越高,管理标准也应该越高。第三要加强实践性教学,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。”